본문 바로가기 대메뉴 바로가기
  • 参观时间09:00~18:00 (周末和公休日的参观时间相同)
  • 闭馆日每周一(周一为代替公休日的, 则为公休日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1月1日、韩国春节、中秋节
  • 咨询电话041-850-6300

国立公州博物馆

馆藏

镇墓兽
镇墓兽

镇墓兽是起源于中国后韩时代的神兽,它长着犄角与翅膀,守护着墓地,并引领逝者的灵魂前往仙界。武宁王陵出土的镇墓兽是迄今在韩国发现的唯一1座,头上长角,身体两侧有翅膀,嘴与身体的一部分被漆成红色,用于辟邪。这座镇墓兽高32.2厘米、长48.6厘米、宽24.0厘米,重48.5公斤。经分析,其身体部分为角闪石岩,犄角则是铁制的。

墓志石(王)
墓志石(王)

墓志石是安放于坟墓内部的石头,上面记录着逝者的生平事迹以及去世和下葬的时间等。武宁王陵在挖掘时,曾发现在羡道的前端并排立有两块直角四边形的扁长墓志石板。 国王的墓志上刻着“宁东大将军百济斯麻王年六十二岁癸卯年五月丙戌朔七日壬辰崩到乙巳年八月癸酉朔十二日甲申安厝登冠大墓立志如左”等文字,由此可知此墓安葬的是百济第25代国王武宁王及他驾崩与安葬的时间。 墓志石的背面刻着“干支图”,用来表示方向,可以算作是一种方位图,亦或称之为“陵域图”。

墓志石(王后)
墓志石(王后)

墓志石是安放于坟墓内部的石头,上面记录着逝者的生平事迹以及去世及安葬的时间等。武宁王陵在挖掘时,曾发现在羡道的前端并排立有两块直角四边形的扁长墓志石板。 王后的墓志上刻着“丙午年十二月百济国王大妃寿终居丧在酉地己酉年二月癸未朔十二日甲午改葬还大墓立志如左”的文字。 墓志石的背面刻着“买地券”,即土地买卖文书,证明武宁王用1万文钱向土地神购买了用于建墓地的土地。

足座(王)
足座(王)

木制足座的上方中央挖割出W字形,用于放置逝者的双脚。足座整体表面刷黑漆,用多个长方形的小金片粘贴于其上,连接成六边形纹样。每个六边形的边角与中央各附着一枚带吊坠的金制花朵装饰。 花朵装饰与百济熊津时期和泗沘时期制作的瓦当莲花纹相似,六边形纹样也可以看做是百济经北魏接触佛家思想后受到的影响。也就是说,整体上都反映出佛教的世界观与来世观。

头枕(王后)
头枕(王后)

木枕上方的中央挖割出半圆形,用于固定逝者的头部。木枕表面漆满天然矿物“辰砂”,呈现出红色,再用窄长的金片镶边。木枕的红色表面上先用金箔环绕出六边形纹样,再于其间用黑墨与白色颜料绘制天人、莲花、摩伽罗等形象,可以解释为童子从莲花包中诞生后升仙,即“莲花化生”。 凤头装饰据推测原本安插在木枕上方。凤头共1对,大小相等,形态也基本一致。

金冠饰(王后)
金冠饰(王后)

出土时位于王后的头侧,共有1对,是在碾薄的金片上切割纹样制成的。插头部分为青铜制造,用3根铆钉固定在金片上。 王后的冠饰无吊坠,莲花纹、棕榈叶纹与贤瓶纹左右对称排列。贤瓶中有忍冬茎朝上下方向伸展。上端的火焰型条纹分散摇曳,最终在末端聚拢。整体上形似“莲花化升”的形态。

金耳饰(王后)
金耳饰(王后)

出土时位于王后头部附近。主环是用两个半圆的金片对接,呈中空状。连接的圆环上悬挂着两条链状装饰,都是用金链相连后,再挂上树叶形状的吊坠。短链的上部穿着青绿色的玻璃珠,下端则悬挂着笔尖形状的吊坠。下端吊坠的边缘环绕着金粒与刻纹。长链的下端是长3厘米的弹丸型吊坠。金耳饰的含金量为98.1~99.7%。

金耳饰(王后)
金耳饰(王后)

出土时位于王后木棺边角装饰附近。主环、连接圆环以及装饰链的形状与另1对金耳饰相似。装饰链以金链为主体,悬挂多个树叶形状的吊坠。上半部点缀着镶在半球型金饰中的青绿色玻璃珠。末端为笔尖形状,边缘环绕金粒与刻纹。金耳饰的含金量为97.0~99.7%。

金冠饰(王)
金冠饰(王)

共一对,重叠装饰于武宁王的头部。《三国史记》中的“百济本记古尒王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二八年春正月初一王……(省略)……头戴装饰金花的黑色乌罗冠……(省略)……坐于南堂处理政事。”这里的“金花”指的就是“金冠饰”。 此金冠饰呈火焰花纹,极富动感,十分华美。其制作流程为先敲打出极薄的金片,然后切割出花纹,再在上面饰以璎珞。下方的插头部分弯曲成U字型,可以固定于帽子上,同时还留有圆孔,可用线来缝制。经分析,其含金量达到98.0~99.1%,几乎为纯金。

金耳饰(王)
金耳饰(王)

共有1对,发现时位于国王的头部旁边。耳饰为大圆环上悬挂两条装饰。其中一条的末端为大小心形相叠,以圆柱形装饰与主环相连。中间装饰的末端贴附金粒。另一条由小圆环组成的5个球形相连,末端坠以曲玉,曲玉套有金帽,金帽上装点着金粒。成分分析显示金(Au)含量为97.9~99.8%,纯度相当高。

金装饰(王)
金装饰(王)

出土时位于国王头部附近的青铜镜之上。金钗中间为宝珠形,也叫莲花苞形,两侧呈现倒三角形,仿佛一对伸展的翅膀。下侧有3根长簪,宛如鸟尾。背面采用“打出技法”,即从正面敲击使背面显出突纹,上侧为花瓣纹样,下侧为忍冬唐草纹。成分分析显示金(Au)含量92.5~94.2%、银(Ag)含量3.3~3.7%、铜(Cu)含量2.3~3.8%。

金项链(王后)
金项链(王后)

出土时位于王后的木棺边角装饰附近。项链由7根金条连接而成,一名“七节项链”。每根金条长约6厘米,呈多面体,金条的两端拉得细长,且做成圆环状以用于连接。此项链显示出新罗和伽倻地区所不具有的百济特色。在出土当时还有另一条形式相同的九节项链重叠在一起。 含金量98.8~99.0%,纯度极高。

金项链(王后)
金项链(王后)

出土时位于王后的木棺边角装饰附近。项链由9根金条连接而成,一名“九节项链”。每根金条长约6厘米,呈多面体,金条的两端拉得细长,且做成圆环状以用于连接。此项链显示出新罗和伽倻地区所不具有的百济特色。在出土当时还有另一条形式相同的七节项链重叠在一起。 含金量98.8~99.0%,纯度极高。

银手镯(王后)
银手镯(王后)

出土时位于王后左臂一侧。2只手镯为1对,刻有同样的铭文与纹样。手镯内侧扁平,外侧呈半圆形,每只手镯上都刻有双龙纹样。 手镯内侧的两边贴附目字纹银片,银片上阴刻着粗体的17字铭文“庚子年二月多利昨大夫人分三百卅主耳”,意思是“名为多利的工匠在庚子年即520年用银230铢为王后制作”。由此可得知此手镯制作于王妃去世前,是用于陪葬的生前饰物。

青铜制方格规矩神兽文镜(王)
青铜制方格规矩神兽文镜(王)

出土时位于国王的脚边,名为“青铜制方格规矩神兽文镜”。此青铜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模仿中国汉代铜镜制成的“仿制镜”,但最近被判断为百济原创。青铜镜背面的中央部位写有十二干支,并装饰着束发绑腿手举长枪的猎人(或神仙)和各色野兽,以及只有一根犄角的独角兽形象。 外侧环绕“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如金石兮”的字样,意思是“尚方做的青铜镜非常美妙,古时先人不会老去,口渴就饮玉泉水,饥饿就吃枣子,长寿堪比金石。”

青铜制宜子孙兽带镜(王)
青铜制宜子孙兽带镜(王)

出土时位于国王头部附近,全名为“青铜制宜子孙兽带镜”,是整个武宁王陵出土的青铜镜中最大的一面。围绕着镜子中央的镜钮,均匀分布着9个小突起,其间刻有动物纹样及“宜子孙”的字样。外侧均匀环绕7个较大的突起,其间排列着“四神”等动物纹样。周边刻有文字,但内容不详,据推测为反映神仙思想的内容。在日本群马县观音山古坟也曾出土与此青铜镜极为相似的青铜镜,由此可推测当时的百济文化曾对日本产生过影响。

青铜镜(王后)
青铜镜(王后)

出土时位于王后头部附近。青铜镜的整体构造与国王的“宜子孙兽带镜”相似,但是突起较小。背面叠套3个大的圆形,以镜钮为中心,均匀分布9个突起,其外环绕1个圆形,圆形之外又有7个突起均匀环绕。周边是仿佛涟漪的圆形纹样成双成对,其间刻着“四神”等动物纹样。最外侧的圆形装饰着锯齿纹与绳纹。

金铜观音菩萨立像
金铜观音菩萨立像

此金铜观音菩萨立像为最美丽的百济佛像之一。佛像面带微笑,脸庞圆润,身形苗条,两条编辫自然垂落于双肩,天衣清爽飘逸,以鬼神壁饰为中心向两边分开的帔帛以及莲花台座等细节交相呼应,演绎出非常优美的形态。天衣在佛像身前交叉后绕到肩后呈U字型低垂,此为百济观音菩萨像的特征。

石槽
石槽

石槽在寺院中主要用于种植莲花作观赏之用。本石槽与班竹洞石槽不论制造样式还是雕刻技法均十分统一,可以判定为同时制造的一对。 石槽以花岗岩挖空中间部分后制成,形似放大的高足大碗。在台座上放置圆柱形的底托后,再安置石槽。底托上雕刻着12瓣的莲花纹样。石槽开口的边缘环绕较宽的弯边,中央部位环绕八瓣莲花苞纹样与两圈带状纹样。

石槽
石槽

石槽在寺院中主要用于种植莲花作观赏之用。本石槽与中洞石槽不论制造样式还是雕刻技法均十分统一,可以判定为同时制造的一对。 石槽以花岗岩挖空中间部分后制成,形似放大的高足大碗。在台座上放置圆柱形的底托后,再安置石槽。底托上雕刻着12瓣的莲花纹样。石槽开口的边缘环绕较宽的弯边,中央部位环绕八瓣莲花苞纹样与两圈带状纹样。

佛像
佛像

发现于公州市熊津洞望月山东侧的西穴寺址。佛像身穿通肩袈裟,包裹双肩,紧贴身体,胸部附近打结。佛像左手垂于膝下,左手置于腿上,呈现“降魔触地印”手势,双腿为结跏趺坐姿势。台座的上台石雕刻成仰莲,下台石为覆莲与耳花形态。址台石上雕刻着极乐天使“天人”与人面鸟身的“迦陵频伽”。从各个部分的细节来看,可推测其制作年代为9世纪前后。